台州拼团购房230群(93)
  • 浅浅: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?
  • 雪花飘飘:好的呢。
  • 零: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?
  • 英雄:我去看过,很齐全。
  • 牛转乾坤: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?
  • 日记本:这个楼盘性价比高。
  • 回忆: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。
  • 大头: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。
  • 吃了么: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。
  • 蓝天: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。
140人申请入群

上海实体商业“冰火两重天”

上海实体商业“冰火两重天”

发布时间: 2018-01-13 11:35:35

来源: 楼盘网

分类: 行业动态



  开业20年的坐标性商业体太平洋百货即将清仓关店,日前发布的中国商业发展报告预测,未来5年,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将有1/3被淘汰……沪上不少传统商圈正被高端外流、网购截流、外地回流、本地横流、多元分流的“五流”现象震得晕头转向。

  很多人说,实体商店正在经历漫长的寒冬。但是,南京西路商圈却用数据做出了铿锵有力的反驳,在传统商业淡季6、7、8月,南京西路商圈逆势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0.5%、10.5%、11.3%的两位数增长。还有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申城8个城区商圈零售额增长12.6%。

  正在举行的上海购物节见证了实体商业十年浮沉。度过了黄金期和低谷期的申城实体店如今正经历“冰火两重天”,突破口在哪里?成功经验有哪些?本报记者实地探访。

  关门浪潮 商业模式出了问题

  近日,一则新闻引发不少人的关注:曾经作为上海淮海路上的坐标性商业门店——“太平洋百货”因租约到期即将关闭。据说,物业持有方瑞安集团会收回物业自营,将原址打造成“智慧型、体验式”购物中心,届时整体硬件都会被改造调整,并增加更多零售业态与消费者体验型业态,与瑞安旗下的新天地、湖滨道等商业体,以及这几年很火的K11购物中心等形成联动。

  对于许多的70后来说,或许对2010年上海美美百货的关停仍然记忆犹新。在许多人的心目中,1994年成立的美美百货曾是上海较高档的百货公司,它开启的是普通人对奢侈品的想象,但是在2009年的较后一天,它静静地结束了自己的“使命”。对于美美百货的关闭,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由于2001年以恒隆广场、中信泰富广场为首的一批大型购物中心涌入申城;2004年12月中国零售业向外资完全开放,各类奢侈品专卖店更是如“雨后春笋”般地冒了出来所引发的。然而,在随后的发展中,这些新的实体商业形态也出现了一部分“关停”现象:今年的2月29日,位于淮海中路力宝广场的路易威登(LV)旗舰店关闭了。

 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日前发布的《流通蓝皮书:中国商业发展报告(2016-2017)》显示(下简称《报告》),未来5年,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将有1/3被淘汰,另有1/3将转型为批零兼有的体验式购物中心,还有1/3将成功实现线上与线下对接。此外,购物中心也面临关门潮。目前,中国有购物中心近4000家,是美国的3倍之多。根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预测,从现在到2025年,还会有7000家购物中心建成开业,届时中国内地的购物中心将超过1万家。而目前运营的购物中心有一半面临着经营困难,有近千家面临着停业调整、倒闭的风险。《报告》同时指出,大量的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关门,并非意味着商业需求不存在,而是商业模式出了问题。比如目前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大都不自营,以出租为主,这就导致整体商业质量无法保证。

  摆脱低谷

  销售的是生活方式

  当人们已经开始怀疑实体商业的前景时,以K11为代表的一批新型业态实体商业却让业内为之眼前一亮。上海K11自2013年开幕以来,已举办了超过32场艺术展览,吸引超过60万人次参观展览,其中不乏《印象派大师·莫奈特展》和《跨界大师·鬼才达利》这样的国际化艺术大展,更有各种当代艺术展等,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无距离接触艺术的平台,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纷至沓来。其中,2014年在K11展出了3个月的《印象派大师·莫奈特展》,更吸引了近35万观众。而在莫奈和达利作品展览期间,K11整体为配合展览效果,也在商场的各处细节上加以雕琢,使其整体环境营造出莫奈花园和达利博物馆之感,让消费者仿佛置身现场,提升购物和看展的感官体验。最近的“BAGISM包·当代”原创高端时尚包袋跨界中国当代艺术展,更带大众体验了一场跨越国度及时代的时尚艺术之旅,从7月14日开幕到8月底,一个半月的时间吸引了近5万人次的参观,预计等到展览10月9日结束,参观人数能达到10万人次。

  商务部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上海市把握消费需求升级的新趋势,扩大中高端消费有效供给,着力推动商业转型升级,推动商业载体、业态、环境转型成效明显,为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上半年,共推进了32项、共计投资额457亿元的商业核心项目,商圈商街商店等消费载体调整转型成效显著。8个城区商圈零售额增长12.6%,8个郊区县社零平均增长10.5%,离境退税商店购物退税布点进一步加快,业务规模位列全国首位。

  8月16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,上海的商业转型是成功的,表现在南京路、淮海路、徐家汇商圈,去年都走出了低谷,从负数走向正数,有些创造了很好的业绩。从单体来说,现在为人熟知的大悦城、K11、百盛等等,既有商业街又有社区商业,特别是涉及到老百姓民生方面的商业转型,应该说走出了所谓的低谷。

  在业内人士看来,上海实体商业之所以能够摆脱不利的局面走出低谷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,是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,其不仅仅是在销售物品,而更是要销售生活方式。“‘博物馆零售’是我们自创的商业模式,我们在未来的项目中,都将会实践这一点,不断地把艺术和商业进行深度的结合,给顾客带来更多体验式商业的可能性。同时,K11也一直关注线上平台的开发与发展,以上海K11为例,我们的官方微博有200万粉丝,微信有26万粉丝。微信粉丝也可以将他们的身份信息与会员卡捆绑,这很好地帮助我们保持与粉丝,特别是顾客粉丝的互动。此外,在日常的活动中,K11也十分注意线上与线下平台的互动,使公众与品牌间形成多维的交流和互动。”一位K11的高层人士表示。

  涵碧楼(杭州)文创产业基金会管理合伙人孟红忠认为,消费升级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、推动经济平稳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。数字城市、智慧社区、实体商业、人文艺术完整结合,才能开辟出未来新生活的模式。

  突出重围

  差异经营方有未来

  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前10年,实体店最为风光,百货公司、连锁超市争相跑马圈地。一些商业机构甚至搭上了房地产火爆的顺风车,也步入开店快车道。但现在来看,由于当初不注重考虑购物体验,导致热闹之后备受冷落。

 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申城8个城区商圈零售额增长12.6%,长风、御桥、北中环等新兴商圈增速均超过30%;8个郊区县社零平均增长10.5%,金山新城、松江新城等郊区商圈增速分别达到62.2%和24.7%;12个市级商圈零售额微降1.2%。新兴商圈的快速增长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  一项调查显示:电商和零售实体店并非水火不容,而是共存的两种业态。他们的目标消费群体不同,即使在同一个消费群体中不同商品也会采用不同的购物方式,简单地将零售业划分为电商和传统零售业并不科学。70%的网上购物群体也喜爱到实体百货购物,70%的实体商场购物者会先在网上了解商品信息。

  “真正的企业家是不埋怨的,但不成功的人总是在怪别人,比如,实体经济怪虚拟经济。”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今年初的上海浙商年会上发表言论,并且指出,对于实体零售商业,如果不专注客户体验,被淘汰是天经地义的。

  在万达的官网上,有一份《王 健林2015年集团工作报》,其中就提到,万达顾客人均每年到万达消费超过50次,平均每周一次,不仅是购物,还包括吃喝玩乐。而电商主要是购物,很多购买还是一次性的。互联网企业的较大问题是必须花钱导流,而且不稳定,稍不维护顾客就流失。

  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在网络冲击下,实体商业同质化严重,只有立足差异化才可能实现经营目标。商场从来不是商铺越来越多好,而是让你在这里实现所有生活所需。统计数据显示,在开业三年后,2016年上半年上海环球港商场人流量继续同比增长超12%,停车费同比增长50%,租金同比增长20%。



责任编辑: 13867686114

团购报名

最新楼讯
楼盘导购更多>>
购房指南更多>>
小编推荐
订阅楼市楼讯